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 产业 >

鲁迅手里的烟,“掐”不得

2025-08-27 08:22:31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
今天,我们纪念鲁迅,重要的是理解他那深沉的社会责任感、文化自觉与自省精神。我们纪念鲁迅的正确方式,是阅读他的作品、理解他的时代、践行他的精神。  

近日,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“鲁迅夹烟”墙,遭到某游客投诉。投诉者认为,该墙画不仅会误导青少年,还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、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,建议将其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。


(资料图片)

对此,网友评论大体呈现一边倒态势:历史人物并非完美圣人,刻意美化或遮掩部分事实,是对历史的不尊重。

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回应称,始终坚持尊重鲁迅、尊重历史、尊重艺术,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。

回到鲁迅与烟这一事实本身:吸烟确是他真实的习惯,但这一行为需放回他所处的时代中理解。当时,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远不如今日,医学研究也尚不充分。而且,鲁迅烟瘾虽重,也曾多次尝试戒烟,只不过始终未能成功——这样一个在烟瘾中挣扎的、不完美的鲁迅,反而更显真实、更可亲近。

此次争议,令人不禁想起朱自清的《背影》中,父亲翻越站台给“我”买橘子的描写,还有人半认真半调侃说是“违反交规”。两者看似无关,却折射出同一种认知误区——脱离历史语境,用今天的标准去审视过去的人物和行为。

此次投诉的理由之一是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有不良影响。鲁迅曾说:“倘要完全的书,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,倘要完全的人,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。”这句话仿佛是对此次投诉的超前回应。现实中,大人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会独立思考,另一方面,却常下意识地为他们筛选信息。这种看似出于保护的做法,实则是以“过度净化”替代真正的教育。

教育的本质,在于培养孩子辩证看待世界的能力,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,从而在面对复杂现实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
现实中,每年上百万人次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这面墙,其中不乏大量青少年。这恰恰是一个引导青少年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的好契机:鲁迅的伟大,不在于他是否抽烟这样的生活细节,而在于他的思想与精神。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孩子,什么是值得学习与传承的品质,什么是不必模仿的行为——这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。

今天,我们纪念鲁迅,重要的是理解他那深沉的社会责任感、文化自觉与自省精神,而非纠缠于个别生活细节。我们纪念鲁迅的正确方式,是阅读他的作品、理解他的时代、践行他的精神。

历史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娃娃,也不应是可以随意删改的剧本。若一味追求“完美”,刻意塑造一个“无瑕”的鲁迅,反而会模糊他作为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生动面貌,也让我们错失一次引导年轻人走进真实历史、直面复杂人生的教育契机。

总之,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,将人物放回原有时代中理解的同时,也应以教育的信心,相信年轻一代有能力在真实、完整的历史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断——他们能够接纳复杂、辨别是非,并在认识局限的同时,真正接过那些跨越时代的精神遗产。

标签: